學術不端行為是指違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的行為國際上一般用來指捏造數據、竄改數據、和剽竊、這三種行為。 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學術成果、偽造學術履歷等行為也可包括進去,學術不端行為在世界各國、各個歷史時期都曾經發生過,但是像中國目前這樣如此泛濫,嚴重到被稱為學術腐敗的地步,卻是罕見的。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發布了《學術出版規范 期刊學術不端行文界定》行業標準(CY/T 174-2019),規定于2019年7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 該標準對論文作者的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重復發表、違背研究倫理等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明確的分類和界定,對審稿專家和編輯者的違背學術道德、干擾評審程序、違反利益沖突規定、違反保密規定、盜用稿件內容、謀取不正當利益等學術不端行為進行分類。.
21.由于抄襲物在發表后才產生侵權后果,即有損害的客觀事實,所以通常在認定抄襲時都指已經發表的抄襲物。 () 22.于同學參與了導師的科研項目,將導師的科研項目成果報告改寫為論文并署上自己的名字投稿屬于學術不端行為。
20種常見科研不端行為及其認定要點(學習). 1986年,美國NIH首次正式定義科研不端行為:在計劃、實施或報告科學研究時發生的偽造、篡改和剽竊行為(fabrication,falsification, plagiarism)或嚴重背離科學共同體公認的其他行為。. 定義中特別強調的偽造、篡改和剽竊行為,也被簡稱為FFP。. 之后,許多國家科研機構和政府團體都對科研不端做出定義,這些概念大都認可FFP界定,也列舉出其他一些嚴重背離科學共同體認可的行為,定義一般均以“其他嚴重違反科學共同體公認的行為”結尾,留給了判定科研不端的科學共同體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 事實上,隨著科研范式的不斷演進,各種科研不端行為也呈現出不斷變化的表現。.